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
分享

共产党人的民族英雄观

林乘东

2025年10月31日08:32    来源:学习时报222

点击播报本文,约

历史前进的重要关头,总是呼唤一批批能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聚力于伟大事业而奋不顾身的先进人物,这就是民族英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近代以来,一切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而牺牲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摆脱外来殖民统治和侵略而英勇斗争的人们,一切为中华民族掌握自己命运、开创国家发展新路的人们,都是民族英雄,都是国家荣光。”这一重要论断,高度概括了中国近代以来所有仁人志士为民族复兴和人民解放作出的牺牲奉献、创造的英雄业绩。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无数共产党人为此英勇奋斗,不惜牺牲一切直至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壮歌。共产党人的奋斗牺牲,充分展示了民族英雄的时代内涵和精神风貌。

心忧天下、以身许国的英雄情怀

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首先是有着深厚的英雄情怀,这就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共产党人的英雄情怀,从根本上说,回应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呼唤。作为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受人欺凌,侮辱,侵略,压迫,特别是九一八事变以来那种难堪的奴辱地位”,使得包括共产党人在内的仁人志士,对民族、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产生了强烈担忧,也激发了实现民族独立、复兴的雄心斗志。毛泽东指出:“中华民族的兴亡,我们要负起极大的责任来。”共产党人奋斗牺牲的目的,就“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1922年7月党的二大通过的宣言,首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945年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民族与中国人民的利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就是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振兴中华民族成为鲜明的时代主题。2002年党的十六大修改的党章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同时,面对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党的二十大号召,“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正是以志存高远的抱负追求作为精神支撑,在与各种反动势力和极端困难局面作斗争时,共产党人始终表现出深厚的英雄情怀。早期革命家夏明翰临刑前所写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就义诗,就是对这种英雄情怀的生动阐释。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不仅直接反抗外敌侵略的斗争是为民族独立解放而战,推翻国内反动统治的斗争同样是为振兴中华民族创造必要前提,两种斗争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石。

勇挑重担、冲锋在前的英雄担当

历史发展往往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前进的道路,当社会进步遇到巨大阻碍时,就需要有一批关键时刻站得出、危难之际豁得出的英雄当好开路先锋。富于担当精神可以说是民族英雄的共同特征。我们党历来强调共产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革命战争年代要能够喊出“跟我上”,在和平年代要能够做到“看我的”。事实正是这样,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遇到艰难险阻时,共产党人总是表现出“向敌逆行”的英勇姿态。毛泽东曾概括英雄模范发挥作用的三个途径,即带头作用、骨干作用、桥梁作用,强调英雄来自人民群众,又通过影响带动群众发挥更大作用。朱德1945年4月在《论解放区战场》中曾指出:“当敌人向我进攻,而国民党军队大批退却的时候,八路军和新四军则以无比英勇的姿态向敌后反攻,取得不断胜利,牵制敌人,建立战略根据地,创造了解放区,并在精神上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的意志,在事实上证明了亡国论是错误的,而人民战争必将获得最后胜利。”正是这种“与敌人的进攻方向相反”的英勇行动,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我国科技落后严重影响到国家安全发展的状况,一代代科学家坚持科学报国,不断开拓创新、勇攀高峰,在一系列领域取得突破,体现了“向难而行”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称赞他们都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民族英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这样的英雄事迹处处可见,每次抗震救灾、抗洪抢险、森林灭火、抗击疫情等最危险的时刻,都涌现无数共产党人的“最美逆行”。其英雄行为感动和带动了无数群众,起到了扭转事物发展方向的关键作用。

百折不挠、绝不退缩的英雄品格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面对各种“极限挑战”,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过程中充满了艰难曲折。尤其在最后胜利到来之前,黎明前的黑暗常常充满恐怖和陷阱。回顾历史,不仅在中国革命的征程中曾多次濒临失败的边缘,而且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也经历过很多挫折。这种时候,反动势力往往认为我们的失败是指日可待的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多次经历武装起义失败、根据地丢失、革命队伍大量损失,红军长征中红一方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到达陕北时减至7000余人,西安事变时蒋介石曾认为消灭共产党和红军是指日可待的事;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面对的日本侵略者,其凶恶狂妄程度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有名的,七七事变发生时日本法西斯代表性人物曾扬言要在“三个月解决中国问题”;抗美援朝战争中,面对美军宣称在1950年圣诞节前全部结束战争的狂言,中国人民志愿军基本上是用血肉之躯对抗以机械化装备武装到牙齿的敌人,战争的残酷程度极为罕见;20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曾面临和平演变的严重威胁,此后国际上又多次出现“中国崩溃论”等。在胜败存亡的紧要关头,共产党人正是保持了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抱定了志在必胜的坚定决心,作出了排除万难的持续努力,才推动正义事业不断发展到历史新阶段。在共产党人的奋斗史上,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其共同特点可以说都蕴含着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神,这是共产党人英雄气质的重要体现。

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经磨难而不衰的中华文明,蕴涵着丰富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在其生息发展过程中,屡次遭受外来的或内生的残暴势力侵扰,受到各种自然的与社会的灾难冲击。在各种暴力或灾难面前,中华民族涌现出无数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英雄人物,他们创造的英雄业绩、展现的英雄精神,成为不断激励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强大动力。鲁迅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共产党人从一开始就矢志成为这样的民族脊梁。由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阻力非常巨大、斗争非常激烈,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不可避免地需要无数奋斗者付出生命的代价。共产党人在面对生与死的严峻考验时,充分表现出“威武不能屈”“临难毋苟免”的民族气节,发挥了推动事业发展“脊梁”和中坚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在《狱中自述》中说,“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他被反动军阀逮捕后,受尽各种严刑拷问,始终坚守信仰,最后从容就义,表现出了共产党人的坚贞不屈。东北抗日联军烈士赵一曼以“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为志向,九一八事变后在东北抗日前线同日伪进行坚决斗争,负伤被捕后英勇牺牲,表现出共产党人“临敌大节不辱”的高贵品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像这样视死如归的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形成了悲壮的巨幅英雄图谱。据不完全统计,近代以来约有2000万名烈士英勇捐躯,仅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烈士就达19.7万多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斗争中,牺牲的烈士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党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面对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生死较量,共产党人毫不迟疑地展现出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

英勇善战、克敌制胜的英雄本色

共产党人的英雄壮举是“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顽强斗争,目的是夺取最后胜利;不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鲁莽灭裂,反对孤注一掷的投机冒险行为。毛泽东明确提出要“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强调“我们必须提倡每个红军指挥员变为勇敢而明智的英雄,不但有压倒一切的勇气,而且有驾驭整个战争变化发展的能力”。靠什么做到英勇善战、克敌制胜?共产党人坚持了两个方面:一是讲究斗争艺术和策略。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不断总结胜利经验和失败教训,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它既体现为宏观层面科学的战争指导和正确的战略决策,也体现为微观层面灵活机动的斗争形式,经过广大军民在实际运用中的创造性发挥,形成了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和平建设时期,讲究斗争艺术和策略,不仅体现在进行复杂的国际斗争、处理尖锐的矛盾问题上,更大量地体现在研究和遵循客观规律上。二是相信人民的力量。传统的英雄史观往往认为是少数杰出人物创造了历史,其英雄叙事则着力宣扬英雄个人的特殊禀赋。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观对此作了根本否定,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的观点,鲜明提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真正的英雄”。基于这样的英雄观,我们党在开展对敌斗争、推进建设事业中,始终坚持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人民英雄观既明确了克敌制胜的力量源泉,也奠定了克敌制胜的必胜信念。正是始终坚持大智与大勇的有机结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必然性的有机结合,共产党人才能以其持续不懈的奋斗牺牲,不断夺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一个又一个胜利。(作者系解放军报社原副社长、少将)

(责编:刘圆圆、代晓灵)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分享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