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
2025年09月06日09:07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22
“共产党点燃了许多中国青年的希望,使他们纷纷涌向延安,主动接受革命教育。”
——瓦尔特·博斯哈德
在《西行漫记——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档案图片展览中,有一部名为《通往延安之旅》的黑白无声纪录片,由瑞士新闻摄影记者瓦尔特·博斯哈德拍摄,这是中国全民族抗战初期有关延安的珍贵影像。
《通往延安之旅》,视频时长21分49秒,用16毫米胶片摄影机拍摄,记录了博斯哈德1938年从西安前往延安途中的见闻,以及延安军民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场景。(原视频藏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现代历史档案馆)
“通往延安之旅”
瓦尔特·博斯哈德,现代新闻摄影先驱,1892出生于瑞士,曾先后担任《新苏黎世报》《生活》《世界画报》记者,是第一位访问延安并见到毛泽东的欧洲记者。他曾在欧洲主流画报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报道自己在中国内蒙古地区的采访经历,其报道既有深度又富有画面感,颇具影响力。
自埃德加·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问世,字里行间的红色故事如星火燎原,点燃了外国在华记者的探访热情。1938年,博斯哈德为寻找前往延安的机会,一路辗转至汉口,专程拜访了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因为“她常年与中国共产党人并肩作战,与共产党的领导人物还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史沫特莱的热情引荐下,博斯哈德最终获得一张周恩来签发的通行证。他被安排与美国《芝加哥每日新闻》记者阿·斯蒂尔同行,跟随运输美国物资的车队前往西安,之后在西安换乘八路军的车队,正式踏上了通往延安之旅。
1938年2月10日,德国驻华大使馆发给鲍斯和(即博斯哈德)由北平取水路过上海、香港、广东前往汉口的执照。(原件藏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现代历史档案馆)
1938年4月底,中国的西北仍是春寒料峭。从西安到延安不过五百公里,可连日的雨雪将黄土路淋得泥泞不堪,博斯哈德一行缓缓跋涉了整整六天。他回忆道:“路况之差,使得我们只好缓慢前行。即使轮子上缠着铁链,也无法阻止汽车顺着陡峭的山坡向后滑。好几次,车队还得从万丈深渊上晃晃悠悠地经过,让人直捏一把冷汗。”虽然行程艰难,但人民对红军的热情却给博斯哈德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曾借宿在一户农家,主人把最好的房间让出来,房间的墙上,用鲜红的纸写着:“我们相信红军!”
“在延安找到新的信仰归宿”
透过博斯哈德的镜头,我们得以窥见那些珍贵的历史画面。八路军车队在山路上艰难前行,车轮过处泥浆翻涌;爱国青年背着轻便的行囊,义无反顾地奔赴延安;沿途陕北小镇的商贩,支着摊子,叫卖着泡馍、拌面和烤饼等热气腾腾的吃食。在这里,革命理想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烟火气中真切可感的生机与希望。
博斯哈德说,“这是一条朝圣之路”“沿途的乡村越来越破败。田里的庄稼稀稀拉拉,偶尔有羊群在小河边吃草。然而我们越接近红色首都,就越能看到大量年轻中国人的身影,个个背着简单的行李徒步走到这里,希望能加入梦寐以求的八路军。……这一代人被战火从学校里赶出来,背井离乡,期望在延安找到新的信仰归宿”。
博斯哈德拍摄的画面:鲁迅艺术学院的学员们高声合唱《义勇军进行曲》
在博斯哈德看来,延安虽然物质条件艰苦,军民的精神世界却无比富足。中国共产党人以坚定信念和光辉理想为炬,照亮无数进步青年的赤子之心,终将汇聚成磅礴的抗日力量。他这样描述对延安的印象:“小城被陡峭的小山和一条小河包围,人们在这里过着生机勃勃的生活。”
远眺东方
在一间不起眼的窑洞里,博斯哈德采访了毛泽东,“一张大写字桌,桌子后面是略微突起的一张炕,此外就是一个中式橱和三把不稳的椅子”。当时,毛泽东正在撰写《论持久战》,博斯哈德见证了这一伟大战略思想的形成。
毛泽东与博斯哈德(左)、阿·斯蒂尔在延安合影,照片下方用英文写着:“Leader of Red China(红色中国的领袖)”,这些照片被收录在《远眺东方——瓦尔特·博斯哈德摄影集》里。(原件藏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现代历史档案馆)
关于中日战争的走向,毛泽东指出日本军队存在三大弱点——兵力不足、军士残暴、指挥笨拙,作出了极具前瞻性的预判:“当前的战争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假设汉口被日军占领,我们不清楚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什么,但是能够肯定的是,日本人将被迫继续深入内地。……这个阶段大约要持续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日本为此付出的代价约为150亿日元。在第二阶段,游击队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第三个阶段,也就是最后一个阶段,中国将开展战略反击。”毛泽东满怀信心地说:“战争打得越久,农民会组织得越好。我们的敌人高估了他们手中重型现代武器的作用,在游击战中这些丝毫没用。”
关于国共合作前景,毛泽东表示:“重要的是我们要保持团结一致。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对于我们祖国是很不幸的。然而我相信,我们大家在过去十年中学到了许多东西。国民党企图消灭我们,未能得逞。现在我们认识到,只有真诚合作,才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未来,博斯哈德在报道里,生动还原了毛泽东充满智慧且务实的回答:“中国共产党的未来在目前看来还不是最重要的。现在我们一心抵抗日本侵略者,目前我们还只是民族主义者,还不是社会主义者,更何谈共产主义者?以后我们当然希望继续前行,通过社会主义达到最终的共产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的共产主义。”
1938年,博斯哈德采访毛泽东的记录稿(原件藏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现代历史档案馆)
博斯哈德被中国人民抗战必胜的坚定决心和毛泽东的超凡智慧所折服。在结束访问后,他撰写了6篇报道,以《在共产主义中国》为题发表在《新苏黎世报》上,向欧洲社会介绍了反法西斯战争中东方主战场的真实进展和壮阔前景,用笔和镜头生动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抗战的故事。
(本文作者:李薇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馆员)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