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鐵道兵紀念館裡的抗美援朝記憶

嚴 冰 徐嘉揚 田豐瑋

2025年11月20日08:16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原標題:鐵道兵紀念館裡的抗美援朝記憶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5周年。75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歷經兩年零9個月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懷著對歷史的敬仰與追憶,筆者走進位於中國鐵建大廈的鐵道兵紀念館,該館於2019年獲評“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展櫃中,一張通行証、一幅老照片、一本連環畫、一面錦旗——件件珍貴的文物靜靜訴說著那段烽火歲月。跨越時空,這些記憶依舊閃耀著不滅的光芒,持續激勵著后來人。

  一張通行証,銘記鐵血決心

  長26厘米,寬25厘米,紙面泛黃,上面有通行戰士的名字、行李件數、出發地和目的地等信息——這張中國人民志願軍往返中朝兩國的通行証,或許是紀念館內最朴素的展品,卻承載著最堅定的決心。

  “1950年,朝鮮戰火燃至鴨綠江畔,志願軍跨江出征,保家衛國。隨著戰爭規模的不斷擴大,軍需物資的后方補給成為作戰的首要問題。同年11月起,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約2萬人入朝進行鐵路保障。”鐵道兵紀念館負責人田曉晨娓娓道來,“這張通行証,是當年鐵道兵戰士的身份憑証,相當於早期的護照,記錄著那段跨越邊界的光榮征程。”

  在一張鐵道兵臨行前誓師的照片中,鐵道兵戰士們除了與其他志願軍戰士一樣肩背槍支彈藥外,人人手中還緊握著一把鐵鍬——這是鐵道兵獨有的“武器”,也是他們使命的象征。

  朝鮮戰場的戰況之慘烈超乎想象。紀念館講解員賈茜文指向牆上的搶修示意圖:“敵軍對鐵路線實施瘋狂轟炸,據不完全統計,僅1950年12月初至1953年7月27日的兩年多時間裡,在朝鮮鐵路沿線投彈量就超過19萬枚,總噸數相當於二戰時期德國對英國投彈量的1.5倍。”一枚從朝鮮戰場上搬回來的炸彈殼就藏於館內,無聲訴說著戰場的殘酷,更見証了鐵道兵團的英勇與堅守。

  在朝鮮戰場運輸線的生死較量中,志願軍鐵道兵團共有1481人犧牲、2989人負傷。注視著這張通行証,筆者仿佛看到75年前,一個個年輕的鐵道兵戰士手握鋼槍、鐵鍬,義無反顧跨過鴨綠江的身影。這張薄薄紙片承載的,是志願軍戰士的無畏抉擇,更是一代人用生命書寫的忠誠。

  一幅老照片,定格英雄榮光

  紀念館內,一幅黑白照片吸引了參觀者的目光:1951年,毛澤東、朱德與參加國慶觀禮的全國英模代表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親切合影。照片中,志願軍戰斗英雄代表楊連第身著戎裝,目光堅毅,神情庄重。這幅珍貴的老照片,定格了他作為戰斗英雄的榮光。照片拍攝后不久,本可留在國內的楊連第做出了二次赴朝的選擇,可誰也沒想到,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

  1949年,楊連第加入鐵道兵部隊,參與修復隴海鐵路八號橋的任務。“當地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八號頂、八號頂,失手摔成餅﹔八號端、八號端,上橋如上天。’楊連第毫不畏懼,徒手攀上45米高的橋墩,連續實施爆破百余次,確保了大橋提前20天修復通車。”賈茜文站在八號橋復原場景前介紹道。楊連第因此榮獲“登高英雄”稱號,隴海鐵路八號橋也被命名為“楊連第橋”。

  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后,楊連第主動請纓入朝。在沸流江大橋,他利用敵機轟炸間隙施工,使搶修速度大幅提高﹔在清川江大橋,他不顧安危跳入滔滔江水,修復被洪水沖毀的浮橋。糧食短缺時,他把平日節省下來的餅干渣拿出來分給大家﹔緊急搶修時,他計算美軍轟炸規律,用“貓戲耗子”的智慧與敵人周旋。

  1952年5月15日,楊連第在清川江大橋校正鋼梁時,被敵人的定時炸彈彈片擊中頭部,壯烈犧牲,年僅33歲。“楊連第的生命定格在了他深愛的鐵軌旁,可他的精神卻永遠長留,代代相傳。”田曉晨說。楊連第生前所在連隊被命名為“楊連第連”,如今這面英雄的旗幟仍在中鐵十一局繼續飄揚。他的長子楊長林繼承父親的遺志,騎著三輪車奔走各地宣講抗美援朝精神。“一定要把‘創新不止、勇攀高峰’的精神傳承下去。”楊長林曾說。

  從45米高的橋墩到清川江上的鋼梁,楊連第用短暫的生命踐行了“登高”的誓言——那不僅是身體的高度,更是精神的巔峰。

  一本連環畫,映照鋼鐵意志

  來到鐵道兵抗美援朝時期文藝作品展櫃,一本名為《激戰無名川》的連環畫映入眼帘。封面是這樣的情景:火車隆隆、硝煙漫漫,一名戰士緊攥著螺絲扳手,穩穩卡住鋼軌,殷紅的鮮血滲出掌心,他的眼神卻無比堅毅。

  這並非藝術虛構,而是戰場上真實的英雄壯舉,近期國慶檔熱映的電影《志願軍:浴血和平》再現了這驚心動魄的一幕。這名戰士的原型,正是鐵道兵團一師二團的史阜民。

  1951年12月,史阜民和戰友們在價川地區搶修鐵路時,發現兩根37公斤的鋼軌因型號不一,無法對接,而此時18列滿載軍用物資的火車急需過江。情急之下,史阜民用螺絲扳手柄插入道岔尖與鋼軌對接的孔眼裡,充當“人體螺絲釘”。

  火車駛過大橋,呼嘯的“巨龍”向史阜民頭頂轟來,震得鋼軌在枕木上直跳。稍有半點鬆懈,人將卷進車輪下,整車也將翻入橋底。整整一個半小時,史阜民奮力抵住螺絲扳手,直到全部火車安全駛過,保証了軍用物資按時運到前線……

  《激戰無名川》最初是作家鄭直創作的長篇小說,取材於鐵道兵的真實戰斗經歷。小說手稿現藏於紀念館內,向觀眾訴說著那段歷史:1951年,美軍飛機對新安州、價川、西浦“三角地區”實施重點轟炸﹔次年,美軍又採取“炸兩頭”的戰術,攔截志願軍物資運輸路線。“志願軍鐵道兵團採取敵變我變的策略,隨炸隨修,打通了‘三角地區’,粉碎了‘炸兩頭’的戰術,取得了反‘絞殺戰’斗爭的勝利。”賈茜文介紹。

  一面錦旗,見証中朝友誼

  “您看,這是當時朝鮮鐵道省贈予志願軍的感謝錦旗。”順著賈茜文手指的方向,隻見一面鮮紅的錦旗靜靜安放在玻璃展櫃中央,疊放得整整齊齊。錦旗上用朝鮮文書寫著“向持續對朝鮮鐵路給予兄弟般援助的同志們,致以今后取得更加輝煌勝利與榮光的祝願!”

  志願軍鐵道兵團與朝鮮軍民並肩作戰,獲得了朝鮮人民的高度認可和支持。離錦旗不遠處的牆上,可以看到一幅照片,展現了朝鮮群眾自願來到工地,運土搬石,支援鐵道兵團搶修的情景。

  熱血鑄就鋼鐵大動脈。鐵道兵團入朝后,朝鮮鐵路通車裡程由107公裡延長到1382公裡,新建鐵路212公裡。鐵道兵創造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為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據統計,鐵道兵團在抗美援朝期間,榮立一、二、三等功的共有1.2萬人,202個單位榮立集體功。志願軍司令員彭德懷高度評價鐵道兵,朝鮮戰場打勝仗,“一半功勞歸前方浴血奮戰的同志,另一半功勞歸負責維護交通、保証供給的同志”。停戰后,鐵道兵團還在朝鮮幫助當地政府和人民修復鐵路、重建家園。

  1953年9月,鐵道兵團回國后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在社會主義建設中,鐵道兵逢山鑿路、遇水架橋,為祖國建設了黎湛、成昆、青藏等52條鋼鐵大道。其中,成昆鐵路因修建難度極高聞名於世。1984年,聯合國評出“象征20世紀人類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跡”。“成昆鐵路名列第一!”田曉晨自豪地說。

  1984年兵改工,鐵道兵脫下軍裝換工裝,中國鐵建成立。在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和鐵道兵精神的引領下,一代代中國鐵建人繼往開來,擔負和參與了京九鐵路、京滬高鐵、中老鐵路、亞吉鐵路、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主體育場等眾多重大工程。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如今,中國鐵建已連續20年躋身世界企業500強,經營范圍遍及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背上了行裝扛起了槍,雄壯的隊伍浩浩蕩蕩……同志們邁開大步朝前走,鐵道兵戰士志在四方!”歌曲《鐵道兵志在四方》在紀念館中回蕩。軍歌嘹亮,新時代裡,鐵道兵正以“中國鐵建人”的嶄新姿態,續寫著“鐵軍”傳奇。鐵道兵的故事還在書寫、傳揚、延續……

(責編:劉圓圓、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