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樂樂 吳 冬
2025年11月20日08:11 來源:中國軍網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淮北抗日根據地位於河南、安徽、江蘇、山東四省交界的廣大地區,由豫皖蘇、皖東北、邳睢銅3塊根據地組成。它處於日寇佔據的徐州、蚌埠、淮陰三大軍事重鎮之間,是八路軍和新四軍的聯系樞紐,也是新四軍東進蘇北的前進陣地,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1938年初,中共中央決定派八路軍參謀處處長彭雪楓擔任中共河南省委軍事部長,到河南省確山縣竹溝主持軍事工作。彭雪楓到達竹溝后,很快組建起一支游擊武裝,並令其率先挺進豫東敵后。9月2日,中共中央鑒於徐州失守后的華中抗戰局勢,由周恩來、葉劍英致電彭雪楓,指出應把工作重心移向豫東,創造蘇魯皖邊新局面。遵照這一指示,彭雪楓率領新成立的新四軍游擊支隊從竹溝出發,踏上東進豫皖蘇邊、開展敵后游擊戰爭的征途。一路上,游擊支隊積極打擊日偽,幫助地方建立抗日民主政權。至1939年底,杞縣、太康、淮陽、鹿邑等地已建立起小塊根據地,並成立豫皖蘇邊區聯防委員會和參議會,游擊支隊也發展到1.7萬余人。至此,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初具規模。
豫皖蘇邊區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引起周邊日偽軍的恐慌。自1939年12月起,日偽軍先后向根據地內的蕭縣、永城、渦北等地進行反復“掃蕩”,企圖消滅游擊支隊及根據地機關。與此同時,盤踞於此的國民黨軍韓德勤等部不斷挑起事端,“蠶食”、侵佔我根據地,這種行徑在皖南事變時達到高潮,一度使我軍陷入困境。
繼續東進,開辟淮北
皖南事變后,在豫皖蘇邊區活動的我軍主力部隊奉命改編為新四軍第4師,由彭雪楓擔任師長兼政治委員,主要任務是繼續堅守津浦路西、隴海路南的根據地。侵華日軍於1941年2月發動豫南戰役,國民黨軍兵敗如山倒,導致豫東、皖北的大片領土淪陷。第4師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從抗戰大局出發,主動西進追擊日軍。國民黨軍卻背信棄義,大舉進攻豫皖蘇邊區。
此時,正在追擊日軍的第4師各部,陷入數倍於己的國民黨軍包圍之中。全師上下沉著應戰,並在根據地群眾支持下,多次挫敗敵人進攻。經過3個月的艱苦戰斗,中共中央華中局和新四軍軍部經研究認為,第4師已完成阻止敵人進攻蘇北和北上山東的戰略任務,可主動向皖東北發展,以保存有生力量,跳出敵人包圍圈。
1941年5月,第4師主力轉移至皖東北的洪澤湖地區,並於7月在淮寶縣仁和集召開黨政軍委員會擴大會議。會議認真總結了3年來第4師在敵后進行抗日斗爭的經驗和教訓,統一了思想,為根據地的發展壯大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在此期間,友鄰的新四軍第3師派出一部北上邳縣、睢寧、銅山一帶,拔除日偽據點,打擊頑固勢力,協助第4師穩定淮北一帶的局勢,使邳睢銅地區也成為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隨后,中共中央華中局決定,將淮河以北、隴海路以南、運河以西、津浦路東的地區劃為淮北蘇皖邊區,並將邳睢銅地區和淮寶縣一同劃入,成立淮北蘇皖邊區行政公署、中共淮北蘇皖邊區委員會,並由第4師兼淮北軍區。自此,淮北一帶的黨政軍機構均已建設完備,標志著淮北蘇皖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的正式形成,簡稱“淮北地區”。
粉碎“掃蕩”,站穩腳跟
淮北抗日根據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侵華日軍在華中地區作戰行動的重要障礙。為摧毀這一根據地並消滅新四軍第4師及黨政軍機關,日偽軍於1942年11月對淮北的洪澤湖西半城、青陽等核心地帶發起規模空前的“掃蕩”。日偽軍不僅投入大量兵力,還配備坦克、火炮、飛機等重型武器支援作戰,採取“分進合擊”的戰術,從泗縣、宿遷、淮陰等地同時出動,氣勢洶洶地直扑我軍。
為保存有生力量,第4師首長決定先跳出敵人包圍圈,再尋找機會打擊對手。11月15日,幾乎就在日偽軍到達我根據地中心區的同時,第4師主力按照預定計劃,迅速轉移至敵人側后方。與此同時,根據地群眾在各級政府組織下,實施堅壁清野,與部隊一起轉移,並在撤離時破壞了通往根據地的多條道路,極大地阻礙了敵人的兵力機動。結果,進入根據地內部的日偽軍扑了空,根本找不到我軍主力,連基本的給養物資都難以掠奪到。僅5天后,敵軍便被迫停止“掃蕩”,退回泗縣縣城。
11月23日,日偽軍卷土重來。此次“掃蕩”,敵人採取穩扎穩打的策略,每佔領一地便修建碉堡、據點,扶持偽政權,意圖不斷壓縮我軍生存空間,最終將我軍“困死”在區域內。針對這一情況,第4師決定將計就計,敵人以據點拉網的方式包圍我們,我們就從外部尋找機會包圍他們的據點、孤立他們的“佔領區”。從11月30日開始,第4師主力先后在屠園圩、馬公店、新馬橋、漁溝等地打擊敵人,殲滅日偽軍數百人,成功打破敵人各據點之間的聯系,實現了“破網”。在各據點孤立無援的敵軍懾於被全殲,紛紛向后方縣城撤退。第4師再次抓住敵人的薄弱環節,在運動中發起沖鋒,一直追擊到泗縣城下,最終取得這次淮北反“掃蕩”作戰的勝利。
再打頑軍,團結抗日
淮北抗日根據地除要應對日偽軍的威脅外,還堅持與附近的國民黨頑軍展開激烈斗爭。從皖南事變到大舉進攻豫皖蘇邊區,國民黨頑軍“一心抗戰”是假,“真心反共”是真。1943年2月,日偽軍“掃蕩”蘇北抗日根據地的鹽阜地區,原駐扎在此的國民黨軍韓德勤部一擊即潰。我軍從抗戰大局出發,主動向韓德勤伸出援手,不僅允許其部隊進入我根據地區域,還提供大量糧草、經費,支持其繼續抗戰。
然而,3月初日偽軍停止“掃蕩”之后,韓德勤部非但未按約定返回原駐地,反而進一步侵佔淮海地區,並派出大部主力西渡運河,侵入我淮北抗日根據地的金鎖鎮、界頭集、山子頭一帶,企圖將我根據地據為己有。不僅如此,韓德勤還放任部屬殘害新四軍官兵和我黨工作人員,在多地進行血腥屠殺、逮捕區鄉干部,引起根據地軍民的極大憤慨。
淮北抗日根據地作為華中西大門和聯系華北的樞紐,在日軍、偽軍、國民黨頑軍的“掃蕩”“蠶食”下岌岌可危,嚴重影響華中抗戰局面。為從根本上解決敵情,新四軍第4師在請示軍部后,決心聯合第2師、第3師一部和地方武裝,對侵入淮北的韓德勤部主力先進行勸告,無效則堅決武力驅逐。
面對我軍勸告,韓德勤置若罔聞。彭雪楓、鄧子恢隨即命令部隊分頭攻擊頑軍總部和主力部隊。為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來自3個師和多個軍分區的部隊未大規模集中,而是按作戰命令就近選擇目標,在運動中發起進攻。3月18日零時起,我軍僅用4小時便全殲盤踞在山子頭的韓德勤總部,天亮后又在小王庄、西盛圩等地消滅多支敵軍,俘虜1000余人,包括敵首韓德勤。
韓德勤被俘之后,一面承認“山子頭事件”是他的過錯,承諾回去后與新四軍團結抗日,一面又擔心隻身回營無法向國民黨當局交代。為鞏固統一戰線並打消其顧慮,新四軍代軍長陳毅親赴第4師會見韓德勤。在韓德勤表示今后不再反共后,將其釋放,並送還部分人槍,劃定睢寧、宿遷部分地區作為韓部的活動區域。這一舉措不僅有力震懾了敵軍,還在較廣范圍內團結了華中抗日力量,使新四軍有更多兵力和精力進行抗日游擊戰爭和加強根據地建設。
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形勢的發展,淮北抗日根據地軍民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向日軍展開局部反攻的指示,從1944年3月起,在全邊區范圍內向日偽軍發動春季攻勢,作戰60余次,攻克敵據點50余處,斃傷日偽軍1000余人。8月中旬,根據中共中央向河南敵后發展的戰略部署,由彭雪楓、張震、吳芝圃率領第4師主力一部,向西越過津浦鐵路,發動群眾、打擊敵頑,逐步打開了路西抗戰的反攻局面。遺憾的是,在9月11日的八裡庄戰斗中,師長彭雪楓不幸中彈犧牲。9月13日,中央軍委任命張愛萍擔任第4師師長,繼續執行西進任務,逐步奪回豫皖蘇邊區的失地,並成立相應的黨政機關,擴大了解放區。與此同時,淮北路東人民群眾一面支持新四軍西征作戰,一面積極參軍入伍、加強人民武裝。1945年4月,路東軍民發起春季攻勢,先后攻克20余個日偽據點,使睢寧全境獲得解放。1945年8月,淮北軍民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必須佔領交通線及其沿線城市的指示,向附近的津浦鐵路主要目標展開猛烈進攻,先后解放宿遷、泗陽、五河、靈璧、永城、蕭縣等縣城。至此,除津浦、隴海鐵路沿線仍為日偽軍佔據外,淮北全境已獲解放。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