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黨史
分享

描繪中國工業化第一幅藍圖

——首個“五年計劃”六易其稿的背后

余瑋 李賢威

2025年11月18日08:58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1951年1月28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三年准備,十年計劃經濟建設”的思想。會上,周恩來提議由周恩來、陳雲、李富春、薄一波、宋劭文組成五人小組,負責領導“一五”計劃的編制工作,由陳雲具體負責。陳雲時任中財委主任,負責主持全國的經濟工作,因此,編制經濟發展計劃的任務也歷史地落在他的肩上。而“一五”計劃是我們黨編制的第一個中長期規劃,在我國歷史上開先河。

“一五”計劃一、二稿

1950年6月,在黨的七屆三中全會上,毛澤東提出要用三年或者還要多一點的時間爭取財政經濟狀況的根本好轉,為有計劃地進行經濟建設准備條件。這一年他還多次講要“三年五年恢復,十年八年發展”。

七屆三中全會后,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便開始著手編制經濟發展計劃。8月,中財委召開全國計劃會議,討論編制1951年計劃和3年奮斗目標,對后幾年的工作做了大體規劃。

1951年4月,陳雲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發言指出:“我們要考慮到,兩個五年計劃要建設什麼東西,在國防、工業、農業、水利方面,大概一年投資多少。”“我們要建設,在這方面就要有充分的准備。在交通方面,也要有計劃,要修多少鐵路、公路,要計算出每公裡花多少錢。工業方面,我們要開發石油,生產化肥,制造發電機,建設發電廠,等等。”“要計算我們的財力,同時計算經濟、文化、國防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現在要組織一個計劃委員會,預先把各方面的建設規劃一下。”

此時,陳雲已經開始了五年計劃的編制工作。在他的組織領導下,中財委1951年即試編出了一個五年計劃的粗略綱要。這也就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首次編制。

由於當時資料不全,戰爭還在進行,也未取得蘇聯的援助,全國經濟建設的大局也還未定下來,這個計劃綱要只能是一個試驗,不可能作為正式的計劃。

進入1952年,經濟形勢進一步好轉,國民經濟恢復的任務即將完成。中共中央決定加快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編制,並決定成立由周恩來、陳雲、薄一波、李富春、聶榮臻、宋劭文6位同志組成的領導小組,以組織領導“一五”計劃的編制工作。同時決定,計劃編制好后,8月份拿到蘇聯征求意見,爭取他們的幫助。於是,在陳雲的領導下,中財委開始第二次編制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草案。

盡管經驗和數據不足,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到1952年6月,中財委迅速編成《關於編制五年計劃輪廓的方針》和《中國經濟狀況和五年建設的任務及附表》。為此,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第二次編制宣告完成。

第二稿包括大量的內容,共有25個小冊子,主要包括:鋼鐵、有色金屬、機械、汽車、船舶、電器、化學、建筑材料、電力、煤礦、石油、紡織、輕工業、交通、郵電等發展計劃。這一稿提出的基本任務是為國家工業化打下基礎,以鞏固國防,提高人民物質與文化生活。

計劃草案印出來后,7月1日,陳雲致信毛澤東,對這個五年計劃的編制情況進行了說明。他說:“這次寫的五年計劃的主要點是在今后五年中要辦些什麼新的工廠。因此在這一方面花的工夫較多。原有工廠的生產方面,也寫進去了。但估計這一方面的生產數字是低的,可能超過。將來需要好好再討論的。”

這個計劃提到中央后,中央政治局進行了討論,認為可以將這個計劃帶到蘇聯征求意見,並作為向蘇聯提出援助要求的基本框架。

1951年8月,中共中央決定組織代表團,以周恩來為團長,陳雲、李富春為副團長,帶領30多名專家訪問蘇聯,就“一五”計劃同蘇聯交換意見,爭取外援。

當時沒有大飛機,一架飛機只能坐16人。中共代表團分乘3架飛機,從北京西郊機場起飛,飛了3天:第一晚到伊爾庫斯克,第二晚到新西伯利亞,第三天才到莫斯科。

到達莫斯科后,陳雲和我國的專家一起,在離地那莫體育場不遠的蘇維埃旅館下榻。在莫斯科,周恩來、陳雲等與蘇方代表進行了長達一個月的會談。其間,周恩來和陳雲兩次會見了斯大林。

“一五”計劃三、四稿

盡管第一個五年計劃已經過兩次編制,而且花費了很大的力氣,但有關部門對計劃毫無經驗。因此,實事求是地說,這個計劃還是相當不成熟的。蘇方領導人詳細研究了中方提出的計劃,對這個計劃的方針和要達到的目標、表示欣賞,對計劃本身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原則性建議。斯大林在會見周恩來、陳雲時,坦誠地指出:中方的《草案》中考慮的五年中工業平均增長20%的速度是勉強的,建議降到15%或者14%。他強調,計劃不能打得太滿,必須留有后備力量,以應付意外的困難。

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工作,會議取得了圓滿成功,蘇聯同意幫助中國設計一批企業並提供所需的設備、貸款等,同時答應派些專家幫助中國建設。因“蘇方對我們五年計劃中新設計的項目需兩個月時間加以核算,以便算清五年中他們共需供應我們多少裝備,以及能否如數供應”,周恩來、陳雲9月下旬先行回國,留下李富春和一大批專家與蘇聯專家一起做進一步的工作,以廣泛接觸,征詢意見,商談蘇聯援助的具體項目。

回國后,1952年底,陳雲根據蘇方的建議,組織中財委,對“一五”計劃進行第三次編制。10月,陳雲用兩天時間,主持中財委擴大會議,專門研究加強基本建設問題。陳雲提出:從生產部門抽調干部和技術人員,迅速建立和充實基本建設機構和設計機構的想法,得到周恩來的支持。華東、華北、東北等大行政區迅速遵照執行,集結了全國基本建設力量。

12月22日,中共中央下達了《關於編制1953年計劃及長期計劃綱要若干問題的指示》。中央的這個指示,表達了集中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指導思想。指示要求中央各經濟、文教部門的黨組及各中央局、省(市)委以及大行政區委員會和各省(市)政府的黨組:“應即根據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所發1953年的控制數字和5年計劃輪廓草案,由首長負責,組織足夠力量,編制1953年的計劃和5年計劃綱要。”另外,中央還決定在1953年3月召開黨的全國代表會議,討論“一五”計劃問題。

由於蘇聯的援助項目仍未落實,而這又是“一五”計劃的重點,故這一稿也不完整。

陳雲由於長期夜以繼日地工作,終究積勞成疾,病倒了,不得不從1953年3月起暫時離開工作崗位到外地休養。這樣,編制“一五”計劃的工作也暫停下來。

1953年4月以后,蘇聯政府經過研究,就中國“一五”計劃的問題提出了正式的答復意見。

蘇聯的這些意見,雖然主要是立足於蘇聯的經驗,但基本上符合當時中國的實際。正如李富春所評價的:“實事求是,對中國的幫助很大。”

5月15日,中蘇兩國簽訂《關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政府援助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發展中國國民經濟的協定》,明確蘇聯政府在中國“一五”計劃期間,援助新建與改建91個項目,加上國民經濟恢復時期援建的50項,共計141項。

6月,李富春回國后,向中央提交了《在蘇聯商談我國五年計劃問題的幾點體會(提綱草案)》。他結合蘇方所提的意見,提出了關於我國五年計劃的方針任務的意見。於是,根據中央的要求,參考蘇聯國家計劃委員會對我國“一五”計劃的意見,由國家計委組織力量,開始對“一五”計劃進行第四次編制。這一次,陳雲因病在外地休養,未能參加。

由於種種原因,第四次編制的“一五”計劃仍不能令人滿意。而這時,按照預定的時間,“一五”計劃應該進入實施階段了。對此,毛澤東和中共中央都非常著急。

“一五”計劃第五稿

1954年初,毛澤東要求對“一五”計劃重新編制,並要求加快編制進度。毛澤東規定了一個期限,要求從2月15日起,1個月內交卷,拿出初稿,然后由陳雲定稿。計委的同志感到時間太緊,壓力很大,向主席請求延長一些時間,毛澤東隻給了5天的機動時間,要求3月20日必須拿出初稿。

2月19日,陳雲召集中央財經、文教各部部長開會,布置“一五”計劃的編制工作。他傳達了毛澤東的指示,同時指出:“編制‘一五’計劃的工作不能再拖了。毛主席規定的時間非常緊,但現在編制‘一五’計劃有很多有利條件,首先,蘇聯援助我們的項目已經定下來了,項目是141個,設計和設備安裝的時間也大致排好了,這就使我們更有把握了。其次,朝鮮戰爭已經停下來了,軍費和意外的支出都減少了。第三,總路線已經宣布,而且經過廣泛宣傳已深入人心。第四,我們已經有了幾次編制計劃的經驗。因此,短時間內完成這一任務是有可能的。”

這次會上,陳雲還要求大家學習毛澤東的工作方法。他說,“毛主席現在搞憲法的速度很快,他的方法是:一、吃飯﹔二、吃了飯不干別的事情﹔三、每天搞出幾條。我們也要採取這樣的制度,專門來做,不要坐在上面,隻等著下面的匯報。各部都要指定專人負責,搜集材料,核定數字。”會后,各部和計委根據陳雲的指示,迅速工作。

根據工作發展的需要,中央決定成立由陳雲、高崗、李富春、鄧小平、鄧子恢、習仲勛、賈拓夫、陳伯達組成的編制五年計劃綱要8人工作小組,由陳雲任組長,加快“一五”計劃的編制。

不多久,各部和計委按預定的時間及時向陳雲提供了所需要的材料。陳雲自己也組織了一個由他和張璽、梅行、周太和、邱純甫組成的五人小組。張璽是計委副主任,周太和和邱純甫是陳雲的秘書,梅行是請來的“筆杆子”。他們晝夜工作,開了14次會,用了15天的時間,將這些材料進行了歸納、整理,並於4月初拿出五年計劃綱要初稿。這一初稿於4月15日印刷好后,送到了毛澤東手中。

毛澤東閱后,批轉劉少奇、周恩來、彭真、鄧小平等閱。從4月22日起,陳雲開始主持8人工作小組對“一五”計劃中的間接計劃、主要內容、投資比例、購買力與物資平衡、財政收支緊張、工農業指標能否完成等問題進行討論。

“一五”計劃第六稿

6月29日和30日,陳雲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匯報“一五”計劃編制情況時,首次提出按比例、綜合平衡的發展思想,即工農業、輕重工業、重工業各部門、工業發展與鐵路運輸之間要按比例發展。財政收支、外匯收支、購買力與商品供應、主要物資及技術力量的供需必須平衡。陳雲說,我國經濟落后,又要在短時期內趕上去,“計劃中的平衡是一種緊張的平衡”“樣樣寬裕的平衡是不會有的,齊頭並進是進不快的。但緊張決不能搞到平衡破裂的程度”。

陳雲在匯報中說:工業總產值(包括手工業)每年遞增15.5%是可以完成的,並可能超過。5年內工業生產的增長,主要靠原有工廠及自己設計的工廠。蘇聯幫助設計和建設的141個項目,大多在“二五”投入生產,有些要到“三五”才起作用,“一五”投入生產的很少,在整個工業生產總值中隻佔25%,約75%的產值要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老廠。計劃中最薄弱的部分是農業生產,五年內農業總產值每年要求遞增5%,能否按計劃完成,很難說。農業增產有三個辦法:開荒、修水利、合作化,目前見效最快的是合作化﹔在計劃編制過程中陳雲談到農業生產時,不止一次強調這個觀點,因為他洞察到“引起糧食緊張的主要原因,不是由於糧食減產”,而是“小農經濟的生產終究趕不上國民經濟高漲的需要”。以后實踐的結果証明了陳雲估計的正確性。

陳雲對中國經濟內在發展規律的思考是實踐引發的。舊中國工業基礎薄弱,新中國成立后國民經濟有所恢復和發展,但新的工業基礎沒有建立起來,舊工業沒有進行技術改造。農業方面,小農經濟技術落后,生產發展緩慢﹔1953年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加重了財政負擔,使工業建設的原料和資金緊張。計劃執行首年,建設出現“小冒”,工業設備和原料不能滿足工業生產需要,供產銷不平衡,技術力量不足和技術水平不高的矛盾凸顯。陳雲在匯報“一五”計劃編制情況的同時,向中央領導層講明經濟運行中的規律及當下存在的症結,為中央領導層的正確決策創造了認識上的條件。

會后,陳雲及李富春主持中央編制五年計劃八人工作小組會議,對“一五”計劃草案五稿的初稿逐章逐節討論和修改。10月12日,蘇聯政府又增加15個援助項目,加上已有的141項,共計156項。

通過“一五”計劃

11月3日至24日,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在廣州集中20余日,共同審閱“一五”計劃草案。在審核中,毛澤東等感到:“亟須要有各省市地區計劃。”11月10日,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聯名致電中共中央,提出:發給各省、市、自治區黨委,國務院各部委黨組討論的“一五”計劃草案,要在11月底前將意見反饋中央﹔同時要求各地召集計劃工作會議,結合當地特點和具體情況制定出地方五年計劃綱要,於12月10日送中央。

11月15至25日,陳雲主持在京中央委員和候補中央委員以及中央、國務院負責人參加的中共中央會議,討論“一五”計劃草案規定的方針任務、發展速度、投資規模、工農業關系、建設重點和地區布局等問題。隨后,陳雲一邊繼續主持計劃草案的修改,一邊開始准備在黨的全國代表會議上的報告稿,並於12月17日報送毛澤東審閱。1955年1月25日,毛澤東在給陳雲的復信中說:“整個報告是很好的,看了覺得很高興。”

這年2月下旬,“一五”計劃綱要草案,匯集各方意見,增加地方計劃一章,經中央集體審定,於3月18日政治局會議通過。

爭取蘇聯的援助,是“一五”計劃的關鍵。開始中方向蘇聯提出141個項目,后來追加至156個項目,但到“一五”末蘇方援建項目共計166個,習慣上仍稱為“156項”。如何安排和部署這些大中型建設項目,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個重要項目的廠址,要有幾個甚至十幾個方案,經過反復踏勘比較后才能確定下來。周恩來和陳雲都親自過問,並下去看過一些廠址。

1955年3月31日,黨的全國代表會議對陳雲主持起草的“一五”計劃草案進行了審議,並原則通過這一草案。

會后,毛澤東於4月6日將“一五”計劃草案和陳雲報告送給赫魯曉夫。根據黨的全國代表會議決議,4月至5月,仍由陳雲主持,吸收各省、市、自治區和中央各部門意見,參考蘇聯顧問建議,對計劃草案作第6次修改,由原來12.7萬字減少到10.4萬字。

6月18日,陳雲主持國務院第12次全體會議,討論通過了“一五”計劃草案,決定提請全國人大審議。陳雲在會上說:五年計劃的規模是很大的,歷史上沒有一個政府在這樣短的時間內進行這麼大規模的建設。我們是依靠自己的財力進行建設的,也有外援,但數量很少。我們必須做好吃苦的准備。

7月30日,全國人大一屆二次會議審議並正式通過了“一五”計劃。

從此,中國人民盼望已久的國家工業化進程,終於開始啟動了。象征著中華民族騰飛的汽笛,終於拉響了……

(來源:人民政協網-人民政協報,作者余瑋系武漢東湖學院特聘教授、毛澤東著作版本研究會副會長兼高級研究員,李賢威系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學者)

(責編:代曉靈、萬鵬)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