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干部群眾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本報記者 衛 庶 萬秀斌 劉少華
2025年08月18日14:28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巍巍太行,處處是八路軍英勇抗日的不朽事跡。
抗日戰爭時期,這裡發生過無數次戰斗。那時炮火隆隆,軍民同心抗敵。如今樹木蔥蘢,曾經抗擊外敵入侵的戰場,變成美好生活的家園。
從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到曾經的晉察冀根據地首府,再到前南峪抗日軍政大學總校舊址,記者在河北省一路探訪,聽人們講述從前的抗日故事,追尋今天的幸福源頭。
村民過上幸福生活
涉縣赤岸村背靠太行山,依偎著緩緩流過的清漳河。這個村庄見証了抗日戰爭的崢嶸歲月。
1940年6月,劉伯承、鄧小平率領一二九師進駐涉縣。赤岸村村民張五所說,他的父親當時在一二九師司令部做炊事員,戰爭時期“不知道什麼時候炮彈聲就會響起來”。
拾級而上,幾座具有冀西南民居特色的四合院映入眼帘,這裡坐落著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舊址、劉鄧舊居等。
“抗日戰爭時期,劉伯承、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裡指揮了大小戰斗戰役3.1萬多次,殲敵42萬余人,收復縣城198座,多次擊退了敵人的‘清剿’和‘掃蕩’。”八路軍一二九師紀念館副館長申利芳說。
赤岸村一共有過24任村黨支部書記,張五所是第九任,他們一屆接著一屆干,帶領村民們過上好日子。
偉大抗戰精神,實實在在地激勵著赤岸村村民。現任村黨支部書記張海魁說,村裡人不怕苦、不怕累,在村兩委帶領下干事創業,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村子裡能見到不少排布有序的二層小樓。張海魁介紹,民居建設項目解決了146戶村民的住房翻新問題。
不遠處,還有6棟新蓋的住宅樓。村民李玉紅熱情地邀請記者進屋。她說,自己50多歲了,原本是住房困難戶,在政策幫助下住進了新房子。
創辦於1945年的赤岸小學也有了新校園。師生們在2024年秋季學期搬進了佔地20畝的新校園,周邊種滿了銀杏、國槐、紫荊等植物。
張五所記憶中常有炮聲響的地方,如今書聲琅琅。
圓了革命先輩們的心願
阜平縣,地處兩省四市九縣交會之處,自古就是冀、晉兩地的交通要道。
阜平是一個擁有光榮革命歷史的地方,是我黨我軍歷史上創建的第一塊敵后抗日根據地——晉察冀根據地的首府。聶榮臻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裡戰斗和生活了11年。
抗戰時期,阜平縣2萬多人參軍參戰,5000余人壯烈犧牲。每個村庄都是堡壘,每名村民都是戰士,絕非輕易能夠撼動。
這是一片英雄的土地,因為地處太行山深處,長期以來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讓阜平富起來,一直是革命先輩們的心願。
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習近平總書記冒著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嚴寒,前往阜平看望慰問困難群眾,考察扶貧開發工作。就此,阜平開啟了向貧困宣戰、向小康進軍的新征程。經過數年奮斗,2019年底,阜平164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2020年2月,阜平脫貧摘帽。
擺脫貧困的路上,很多扶貧干部發現,阜平人有一股子“軸勁”。黨指明方向,老百姓毫不含糊堅決跟著干,就跟抗戰時期一樣,淳朴、踏實、吃苦、實干。
阜平城南庄,1948年4月至5月在這裡召開了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如今,許多村子大棚林立,大伙找到了致富路。
“咱種的蜜薯,在大城市裡可受歡迎呢。”城南庄鎮大岸底村黨支部書記張東明說,去年一年,蜜薯帶動村裡100多人實現家門口就業。
這幾年,張東明帶著村民們一起蓋了幾座溫室大棚,不斷提高著當地農產品的知名度和附加值。張東明很有信心,太行山深處的好東西,一定會走向全國各地。
“紅”與“綠”交融創新路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陳列館坐落於太行山腹地的前南峪村,要經過高低起伏、彎彎繞繞的山路才能抵達。
站在門外遠眺,抗大陳列館館長楊樹介紹,眼前的、山后的40多個村,都曾接納過抗大師生,幾乎“家家住學員”。
抗大誕生於黃河之濱,在太行之巔壯大。紅色,就此成為前南峪的底色。
1939年,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總校5000多名師生渡黃河、涉汾水、翻呂梁、越太行,輾轉一年多,於1940年11月到達邢台漿水一帶,將校部設在了前南峪村。此后,在這裡堅持敵后辦學兩年零三個月。
楊樹說,將士們保家衛國的豪情壯志在這裡凝聚,又從這裡走向抗日前線。
當地百姓們對抗大感情深厚。1986年,前南峪村集體出資,村民們踴躍參與,在村東口廣場上建了一座抗大紀念碑。老百姓很珍惜這裡,總是把廣場和紀念碑打掃得干干淨淨。
今天的前南峪人,還以綠色為榮。
站在半山腰上,前南峪村黨委書記郭天林用手一指眼前的山林,自豪地說:“無論在飛機上還是從衛星圖片上看,我們村這一帶都是一片綠!”
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老一輩的前南峪人,總忘不了1963年那場大雨,大壩被沖垮了,山坡上的樹被連根拔起,梯田也沒了。整整一個星期的大雨后,村裡連夜開起大會。會后,大伙兒一起上山植樹。從此,一干就是60多年,一代接著一代干。
郭天林說,抗大師生們留下來的奮斗精神,實實在在鼓舞著村裡人。治山很苦,大伙頂著星星上山,又頂著星星下山。村干部帶頭吃住在山上,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每天一干就是十幾個小時。
寒來暑往,如今,前南峪被譽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
前南峪人並不滿足於此。他們還用自己的智慧與雙手,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創造幸福生活。邢台信都區前南峪科技園區內,村兩委帶著村民建設了獼猴桃、軟棗等多個精品園區,還修建了觀光園。
前南峪的“紅”與“綠”彼此交融。依托抗大紅色資源和經濟溝綠色資源,村兩委帶著村民們開發出前南峪生態旅游區,走出了紅色文化引領與綠色觀光結合的生態發展之路。
(本報記者邵玉姿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8日 01 版)
相關專題 |
· 專題報道 |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