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綜合報道
分享

“甜蜜的煩惱”辯証看(人民論壇)

李洪興

2025年08月14日08:4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如今城市生活,添了“綠意”,也多了一份“反差感”。一些城市的市民體會更直接。

  “滋兒哇——滋兒哇——”近來,上海市民經常聽到蟬鳴,有人視其為城市背景音,有人則怨其帶來噪聲困擾。“人在樹下走,屎從天上來”,河南鄭州經五路與緯一路交叉口附近,夜鷺在樹上筑巢,頗受群眾歡迎,可不時被鳥屎“襲擊”,也多了一些苦惱。江蘇無錫的一個小區,綠化帶草叢裡鑽出一隻刺猬,怎麼對待這隻可能附著寄生虫的“小家伙”?有人建議,“讓它自己找路回家”“不要打擾它”。

  夏蟬、夜鷺、刺猬……當城市擁有更多自然生靈,雖有人欣喜、有人皺眉,卻也說明生態向好,這是“甜蜜的煩惱”。同時要看到,城市留給自然生態更大天地,容得下蟬鳴,也需兼顧多重感受,這為優化治理留下有所作為的空間。

  不妨看看上海靜安區曹家渡街道的做法。轄區內有個小區,綠化率高,樹木繁盛,這曾是“賣點”。然而,高樹增綠了,也遮擋了低層住戶的採光與通風。如何平衡“綠”與“光”?專業勘察,制訂方案,征求意見,精准修剪……街道主動出擊,整個過程有科學論証、專業支持、共治協商。不限於解決一個小區的痛點,當地還發布上海首個街道級修樹指引,樹木遮擋治理有了參照。

  從解決“一件事”到辦好“一類事”,以務實行動積極求解,才能在“煩惱”之中辟出治理新路徑。

  當美好生活需求日漸多元化,“甜蜜的煩惱”還會出現,認識和化解矛盾成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因時、因地、因勢,提高“創造性轉化”的能力,“甜蜜的煩惱”才不會讓人真惱。

  比如生活垃圾。過去,發展提速、生活提質,垃圾也在增長,一度圍城圍村。近年來,得益於垃圾分類和技術進步,“放錯位置的資源”有了好歸宿。江蘇張家港,垃圾被倒入北控環境這家再生能源公司的儲存倉,通過焚燒實現綠色蝶變。車間裡有“智慧大腦”,實時調控煙氣排放指標等參數﹔焚燒后的爐渣用於建材生產﹔產生的余熱用來發電……生活垃圾實現從填埋場到全鏈再生的“逆轉”。

  轉變思路、科技賦能,“廢物”可變“寶物”,“包袱”藏著“財富”。善於借勢,巧於轉化,正是推動循環經濟、低碳發展,實現全面綠色轉型的寫照。

  又如城市更新。城市中未被利用的開放空間,或是邊角地,或在高架橋下,或是下沉廣場,若不改造更新,不僅造成資源浪費,還容易滋生隱患。只要是空間,就有用處,關鍵在於下足“繡花功夫”。廣東廣州,獵德大橋臨江大道的橋下空間,建起富有嶺南文化韻味的臨江緩跑路徑驛站,布置龍舟文化特色雕塑,便利了公共休閑,也增添文化色彩。

  當橋下空間變得別有洞天,當閑置場地成為活力場,人們不會繞著走,相反還多了身心休憩地。轉換視角、創新方法,就會多一些特色開發、多一些活化轉化。

  下雪會影響出行,甚至會釀致雪災,但換個角度,雪景孕育前景,冰雪驅動經濟,開發好冰天雪地,自然能“生出”金山銀山。平衡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打開視野和思路,把資源優勢更好轉化為發展優勢,新的活力正迸發、未來空間無限大。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4日 04 版)

(責編:任佳暉、彭靜)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

分享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