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4日08:41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222
西部是一片廣闊的天地。奔赴西部、扎根基層,既意味著選擇了責任和奉獻,也意味著擁有了施展才華、成長成才的大舞台。本期大家談,讓我們一起來看3位作者是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標”,以及他們的成長故事和人生感悟。
——編 者
做一棵扎根西部的胡楊
穆熱迪力·麥麥提明
從新疆走出去求學,胡楊自強不息的精神一直激勵著我。再次回到家鄉,投身教育事業,我對胡楊精神又多了一分感悟。
胡楊扎根荒漠、耐旱抗腐。猶記讀初中時,每到冬季,都要先在教室外撿樹枝給爐子生火,窗戶也總是漏風。如今,我所在學校的學生早已沒有這樣的憂慮,並且還能體驗3D打印、無人機等新技術。與東部地區相比,學校的教學條件依然存在差距,這更需要教師像胡楊一樣深扎根系,以韌性托起祖國的未來。
胡楊所需不多、所獻不少。教書育人,除了自己的專業課,我還能做些什麼?聯系武漢協和醫院的老師們,打造“健康小課堂”,提升學生健康素養﹔邀請華中科技大學“民族之星”分享追夢故事,引導孩子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給孩子夯實奔跑向前的路,為他們打開眺望世界的窗,老師應像胡楊,孕育生生不息的希望綠洲。
“小穆老師,我也想成為像你一樣的人!”這句讓我非常有成就感的話,時時激勵著我,做一棵胡楊,堅定地扎根西部。
(作者為新疆伊犁霍城縣江蘇中學教師)
在正確的地方深挖一口井
胡喜慶
為什麼去?去了能做什麼?能做多久?這是我到西部工作前,曾叩問自我的“靈魂三問”。從選擇做一名西部志願者,到成為村干部,再到如今回到縣裡工作,18年的時間釀出了答案:選擇西部,就是要在正確的地方深挖一口井。
挖井先要找離水源近的地方。跟東部的大城市比,西部基層條件相對艱苦。把今天的艱苦變成明天的精彩,恰恰是作為的空間、成長的機遇、發展的水源。於我而言,西部就是人生“正確的地方”,讓我增長見識、砥礪品質、鍛煉本領。
挖井,每往下挖一鏟,都離泉眼近了一步。西部基層工作確實繁瑣,但只要有心、有韌勁,難啃的硬骨頭也能變為成長的踏腳石。而且,深挖一口井,讓更多人喝到甘甜可口的井水,解大家之渴,這何嘗不是另一種收獲和滿足?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幫群眾解決生活困難……每當看到大家臉上洋溢的笑容,那份成就感是任何東西都替代不了的。
(作者為四川瀘州瀘縣縣委組織部干部)
群眾所需皆干事之處
馬紅旭
舞台不分大小,群眾所需之處,皆是大有可為的地方。在陝西西安蓮湖區,有5個建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老舊小區,同處一個大社區,但因產權分屬不同單位,長期“各掃門前雪”。一個“散亂失管”,其他小區環境也受影響。零敲碎打的治理也做了不少,但收效甚微,群眾依然有怨言。
怎麼辦?我們幾經調研,和居民們一起探索出“民非組織+信托制”的物業新模式。消防通道變得通暢有序,智能車輛識別系統守護著新落成的“共享門崗”,物業費用收支公開透明……小區煥然一新,大家都滿意。青春在哪裡閃光?就在群眾需要、社會需要、祖國需要的地方。
對於青年而言,成長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指本領的增長,二指心態的成熟。后者的重要性並不比前者低。社會工作紛繁復雜,但幾經努力,換來菜市場李大媽“下雨天接孩子,再不用蹚著污水走”的歡喜,收獲惠民南坊王大爺“胡同變敞亮了,拄拐行走不摔了”的點贊。人在事上磨,讓我對責任是什麼、堅守為什麼有了更清晰的認識。踏踏實實做好每一件小事,我將繼續前行。
(作者為陝西西安蓮湖區委社會工作部干部)
《 人民日報 》( 2025年08月14日 05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